健康資訊
心臟再同步療法 - 救救衰竭的心撰文:陳秀清
三、四期的心衰竭病人,心臟收縮不協調,經藥物治療無效,或可嘗試植入心臟再同步起搏器,以改善血液循環,舒緩心衰竭引起的症狀。起博器能減慢心衰竭速度之餘,亦有機會令患者由無法走動,好轉至能下床步行,並處理一些簡單家務。說到底,心衰竭患者所渴求的,正是重要性僅次於生命,但正常人卻認為微不足道的「生活質素」。
先將心臟幻想成一個泵,作用是將血液輸送全身,提供氧氣及養分給所有器官。心臟衰竭指:心臟在構造或功能上出現不協調,如左右心室不協調收縮,泵血功能便會減弱,心臟也就無法輸出足夠血液,維持各器官的正常運作,最終引起氣促、呼吸困難、疲倦,甚至心絞痛等病徵。
根據紐約心臟協會的標準,心臟衰竭可分為四級:
級別情況
第一級身體活動不受影響,也沒有任何病徵
第二級日常體力活動稍受影響,但仍可進行日常活動如上落樓梯、打掃等。休息時毫無徵狀,若作劇烈運動則會出現疲倦、心悸、呼吸困難及心絞痛
第三級日常體力活動顯著受影響,休息時沒徵狀,輕微體力活動如打掃、上落樓梯也會心悸、疲倦、呼吸困難及心絞痛
第四級任何體力活動均感不適,休息時亦會出現心絞痛等徵狀,活動時不適情況更會加劇
適用於藥物失效患者:
心臟科專科蘇睿智醫生指出:「一、二期的心衰竭病人,基本可以藥物控制,通波仔(冠臟動脈介入治療術)亦能有效治療。」心衰竭的治療藥物包括選擇性醛固酮受體阻斷劑、β受體阻斷劑、強心劑、利尿劑、血管擴張劑、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等。但對一些沒有如此幸運的三、四期心衰竭病人,經藥物治療無效,便有必要另謀出路。「心臟再同步療法的作用在於透過植入心臟再同步起搏器,令心臟有效同步收縮,改善心臟泵血功能,減少心衰竭病徵。」
針對病人不同情況,除了除顫器、心臟再同步起搏器,亦有一種結合起搏及除顫功能的心臟再同步起搏器 / 除顫器。「起搏器能持續監測心跳,預防心跳過慢,並發出微量電流令收縮不協調的心臟再同步收縮;除顫器則能於心跳過快或出現心室顫維性纖動時,給予抗心律過速治療或體內電擊,以回復正常心跳。」
再同步起搏器 / 除顫器連著三條電極,分別置於右心房、右心室及左心室,植入過程中病人只需接受局部麻醉,具體步驟包括:
  • 電極導線沿靜脈到達心臟適當位置
  • 將起搏器 / 除顫器與電極導線連接
  • 最後把儀器藏於患者鎖骨下,並縫合傷口
「心臟再同步療法在美國推出已七、八年,香港則實行了三至五年。安裝過程約需一至三小時,手術風險及死亡率只得百分之一,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傷口發炎或細菌感染,電極導線也有機會脫位,有百分之十患者會因體質或血管結構問題如靜脈血管太直、太短、太幼而無法植入儀器。」一項由2200名病人參與、名為Companion的大型研究顯示,相比單用藥物,同時服藥並植入起搏器 / 除顫器的三、四期心衰竭患者病情明顯好轉。結論是,起搏器有助減低死亡及入院率,額外加上除顫器的話,有關比率更能進一步降低。
CCM療法突破傳統
不過安裝起搏器 / 除顫器後,並非所有人也能獲得預期效果。「約三分一患者病情有改善,例如由第三期降至第二期;三分一病情維持不變;三分一則沒任何改善。」近年來,以色列發明了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療法(CCM),植入的調節器能定時傳送電流,在心臟肌肉收縮時加強其收縮能力,這種療法便極為適合治療那三分一病情並沒改善的病人。「調節器的突破之處在於能在體外充電,病人只需每星期將充電器置於近胸口位置充電兩小時,電池壽命更長達十年,比起搏器長五年,植入風險及成功率則與起搏器相同。療法在歐洲已引入一年,目前已有二千人植入,香港則由中大引入,並處試行階段。」
除了先天因素如先天性心臟病、先天性基因不正常等,心臟衰竭多由後天因素如冠心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吸煙、酗酒等引起,預防當然須從這方面對症下藥。「中年或以上的心衰竭大部分也由心血管閉塞引起,故市民平日應盡量避免進食高脂肪食物,以預防心血管疾病;高血壓及糖尿病會加快心血管閉塞,患者應定時服藥及覆診,好好控制病情;濫藥、吸煙、酗酒亦應避免。如不幸患有心衰竭,應盡快求醫,找出病因,控制或改善病情。」
1) 心臟再同步起搏器 / 除顫器會置於患者鎖骨下。
  2) 再同步起搏器 / 除顫器連著三條電極,分別置於右心房、右心室及左心室。
3) 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能定時傳送電流,在心臟肌肉收縮時加強其收縮能力。
  4) 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的突破之處在於能在體外充電,病人只需每星期將充電器置於近胸口位置充電兩小時。
5) 除了除顫器、心臟再同步起搏器(後),亦有一種結合起搏及除顫功能的心臟再同步起搏器 / 除顫器 (前)。
  6) 心臟科專科蘇睿智醫生治療過最年輕的心衰竭患者只得十八歲。「病人長期大量吸煙,令血管閉塞,最終引發心衰竭死亡。」